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一凝聚人类共同理想、反映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壮举,充分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三问,用事实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第一,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一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面对我们的扶贫开发进入“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具体提出了“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指明了“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找准穷根,靶向治疗,变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扶贫为“精准滴灌”式扶贫。强调在脱贫攻坚中改善民生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不要降低标准,也不能调高胃口。二是始终坚持内因与外困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和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贫困,而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扶贫对象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三是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模式,因地制宜开发扶贫产业,大力发展扶贫车间、消费扶贫,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总之,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我们党正确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结果,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二,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一是始终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100年来,不管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尤其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努力让贫困群众有更好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居住条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宁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宁可牺牲一些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减贫工作大局;宁可经济增速慢一些,也要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二是始终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制定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把脱贫攻坚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明确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并一以贯之抓下去。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始终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组织保障。进一步明确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脱贫攻坚管理体制,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建强村级领导班子,先后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和30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奋战一线,从而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生动局面。四是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总之,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证明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一是坚持凝聚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到“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从“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到“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宣示的是“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价值追求。二是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依托严密组织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省市县各层面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差距。积极开展定点扶贫,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军队帮扶贫困县或贫困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献智献力。积极推动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引导市场开发能力强的主体进入资源开发潜力大的地区,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三是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美德。我们党始终坚持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开通社会扶贫网,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开展扶贫公益活动。设立国家扶贫日,建立脱贫攻坚国家荣誉制度,表彰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营造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氛围。总之,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衡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辉芝)